环球播报:面对杀人案 何必强调死者是“名媛”

来源: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:2023-03-01 07:57:38


(资料图片)

近日,发生在香港的一桩故意杀人案件引发广泛关注。据香港媒体报道,2月24日,当地警方在大埔龙尾村发现一名死者部分遗体,经调查,受害者正是失踪多日的知名人士、女模特蔡天凤。案发后,蔡天凤的前夫与前夫父母、前夫兄长等4名嫌疑人先后被捕,案情很快趋于清晰。与此同时,这桩案件也以“名媛碎尸案”为名,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传播与讨论。在各社交媒体平台,相关新闻大有席卷热搜之势。这一过程中,指向死者身份的“名媛”,以及体现犯罪手法凶残程度的“碎尸”,成了最吸引眼球的标签。

由于死者蔡天凤兼有时尚界人士与“富豪之妻”两重身份,舆论将其称为“名媛”,似乎有一定的道理。与此同时,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方式,也确实可以被称为“碎尸”。然而,将这两个标签叠加在一起,却难免显出一种刻意制造耸动气氛的“猎奇感”。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人所害,本是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剧,嫌疑人一家四口的残忍行径,更是为社会所唾弃。然而,在部分媒体和自媒体的传播口吻中,这一切仿佛只是舞台上供人观赏的庸俗戏码。

对此,我们可以站在客观的视角上,兼顾专业的理性与人性的温情,从传播伦理的视角出发辨析此事,进而对舆论报道、传播、讨论此类恶性案件的方式加以引导。这不仅对这一起案件有所意义,也关乎大众理念与社会风气的进步。

普通人倾向于关注少见、稀奇的事,本是人之常情,媒体对此类案件展开报道也是分内之事。但是,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人认为:舆论传播恶性案件时,应当考虑社会影响和受害者隐私,将重点放在揭示犯罪之恶上,而非对与案件无直接关联的受害者性别、身份等细节大做文章。除此之外,诸如“碎尸”这种极端暴力的作案细节是否应该被着重强调,也是一件充满争议的事。结合以上标准,传播者还应慎思慎行,有所克制。

回顾这起案件的传播过程,究竟是谁将“前夫一家四口杀害蔡天凤案”定义成了“名媛碎尸案”?最早报道这起案件的香港媒体,引述相关新闻的内地媒体,围绕新闻展开“深加工”的自媒体,都在各个环节发挥了自己的作用。在这个完整的传播链条上,每个传播环节的“把关者”都很清楚哪些标签最能带来点击量,因此共同完成了对案件形象的塑造。

这些“把关者”未必没有意识到此类表达可能不够妥当,但是,在流量的巨大诱惑面前,传播伦理的边界很可能因此变得模糊。舆论向来爱给人“贴标签”,网友们也爱听耸动猎奇的故事——这些理由很容易让传播者放弃判断,自我卸责。但是,作为新闻从业者或是对舆论影响举足轻重的网络大V,以更严格的标准自我要求,使舆论环境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,理当成为一种道德自觉,也是专业人士应尽的社会义务。

强调这些内容,并不是对舆论吹毛求疵,更不是要指责关注此案的普通网友。而是说我们应该时常保持媒介素养,从而更好地穿透舆论表象,看到新闻事件的哪些要素真正值得关注,同时避免舆论无意之间对他人造成次生伤害。具体到这起案件上,我们希望正义经由法律途径实现,死者无辜受害,凶手理应被依法严惩,这无关受害者是不是所谓的“名媛”。

杨鑫宇

上一篇: 下一篇:
x 广告
设施 移动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