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健委:晋升副高要求400单元门诊量!能完成吗?双博士37台手术,33台事故之下,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生?

来源:梅斯医学 发布日期:2023-03-18 18:15:43

“晋升副高要求400单元门诊量”登顶热搜网友:有些医院主治不能出诊,我能完成吗?

一直以来,医生职称晋升中的“唯论文、唯学历、唯奖项、唯‘帽子’倾向”等饱受诟病,怎么才能破除"四唯",让医生回归临床本位呢?这一直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目标。

此前,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共同出台了一份《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对医师职称晋升进行了一些改革。


(资料图片)

其中明确表示:坚持实践导向、科学评价。科学设置评价标准,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,破除唯论文、唯学历、唯奖项、唯“帽子”倾向,不把论文、科研项目、获奖情况、出国(出境)学习经历、博士学位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;科学合理对待论文,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个环节,不得把论文篇数和SCI(科学引文索引)等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评审的直接依据。

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;建立完善临床医生执业能力评价指标。将门诊工作时间、收治病人数量、手术数量等作为申报条件,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。

把评职称的重心由“四唯”转到临床,本是一件好事,但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,其中有关“医生晋升工作量要求”的规定:晋升副高要求400单元门诊量,令一些医生有些难以接受,这一话题引起了众多医生的讨论,并于昨天3月17日,登上了热搜第一的位置。

不少人问了,要求400单元门诊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?这有什么难度呢?有部分医生结合自身情况,做出了解释。

他们表示,门诊工作量中,半天接诊(4个小时)不少于15位为一个有效单元,大部分医生不可能天天出诊,一周一次吧,也就是一周一个有效单元,照这样算,怎么也得七八年;如果出诊时四个小时内达不到15个病人,那就不算有效的单元数,如果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,那确实很容易达到,可对于小城市的医院、对于某些科室,例如康复科、口腔科等,都是慢工出细活的工作,四个小时内是很难接诊15个病人的,怎么办?

要知道,大医院的虹吸能力很惊人,病人都往大医院跑,三四线医院的病人很少,这些医生达不到标准该怎么去竞争副高呢?

事实上,对于一个主治医生,是否出门诊、出什么门诊、门诊时间,全凭领导安排,同上门诊的医生中,有很多主任级别的,跟他们同时间坐门诊,你觉得病人会挂主治医生的号吗?

而且,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,好多医院的好多科室根本不允许主治医生出诊,主治医生都没有出诊的资格,这让他们如何凭借“400个有效的单元门诊量”竞争副高呢?

当然,这也可能是一种契机,不知道这个政策能不能倒逼着医院进行改革。比如要求医院必须给主治医师出门诊的资格,必须开展年轻医生的职业晋升教育;又比如,一个医院如果没什么门诊量,却为了撑面子开了十个八个门诊科室,结果就是大家都达不到有效的单元数量,相反,有的医院精简科室,只保留重要的内科、外科、急诊等,患者人数反而增多了,不过这对大医院无效,可能只对基层医院奏效。

有医生向我们哭诉:“自从看到这个门诊量后就觉得晋升副高无望了,我在二级医院,门诊量本来就少,还是康复科,一周出一天门诊,一个月都看不到10个病人,哭死了。”

对于能不能完成这个量,在一份2150人的投票问卷中,有61.7%的医生表示很难达到要求,基本完不成,只有10.9%的医生表示无难度无压力。

对病人而言医生的临床能力大于学历,大于科研双博士“37台手术,33台事故”不能再发生

笔者问大家一个问题,患者找你治病,是因为你的学历高,还是因为你发了多少篇SCI,承担了多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呢?

都不是,之所以找到你,是因为你的技术好,你的医术既往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,大家信任你,才会放心把自己的健康交给你。

现在,不管怎么说,职称晋升的方向已经由“四唯”逐渐转向了临床,这对于注重临床实践的医生来说还是有好处的。

我们作为一名医生,高超的医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扎实的临床技能才是我们的硬干货,其他的都是不切实际的虚无。让医生回归临床本质,让有志于临床的医生去全身心投入临床工作,让对科研感兴趣的医生去做科研医生,具体情况具体对待,这叫“有教无类”,而不是两手抓两手空,这是应该得到支持的。

还记得那位被称作“死亡医生”,具有超高的学历,同时科研做得呱呱响的美国医生吗?他的案例是我们一直要坚持职称晋升改革的原因。

这位名叫邓奇的医生那可真不简单,他拥有着MD 和 PhD 双博士头衔,和长达 12 页的光鲜履历,发表了数不清且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论文,甚至拥有一项从椎间盘组织中提取干细胞的专利。

这样一位高学历、科研能力超乎常人的人才,如果放在国内,那肯定毫无压力就能轻松升到主任。

涉事医生

事实上也是,在毕业时,其导师就向医院提交了一份完美的推荐信,称他日后可以成为最完美、最伟大的医生。

可现实却狠狠地打脸了,在他实际仅2 年的手术生涯中,一共接诊过 37 名患者,其中31 名患者被他治疗后致残, 2 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致死。这些患者均在术中或术后遭遇了永久性神经损伤、颈部以下高位截瘫、半身瘫痪等严重并发症,其中 2 名患者院内就出现了死亡

最终,他因为最无能、最糟糕、最具有伤害性的医疗实践能力被判终身监禁,终生不得再从事任何医疗活动。

在事后的调查中,法院透露,在他为期 6 年的外科住院医师培训中,手术台数应在 1000 台左右,专科培训的台数应不少于 450~500 台,但实际上,邓奇在这期间只做了 76 台神经外科手术。

临床实践既然不达标,为什么还能顺利毕业呢?真是太无语!

原因竟然是,他太过优秀了,科研能力非常强,他的科研或其它能力给他带来了无限的荣耀和光环,这掩盖了他临床能力的不足。

唉,真的令人无比痛恨,既然科研能力强,只去做科研就行了呀,为什么要涉足临床?既然有志于成为临床医生,为什么不去苦练临床技能?你有再强的科研能力,不会治病、治不好病,到底有什么用?

科研和学历与临床实践能力根本不成正比,我们对医生的科研和学历过分强调,这使得“邓奇们”依旧不断地流向临床,而他们对于临床的经验却是匮乏的……

这必须得引起我们的重视,必须得引起我们的警醒!

是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个极端吗?达不成目标怎么防止弄虚作假?

以前过分看重“四唯”,现在一下子把职称晋升的工作量之一上升到“400单元门诊量”,有网友表示这是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个极端。

其实这并不好评价,有的医生表示很难完成,晋升无望,可有的医生却表示没有什么难度。

例如,有医生表示,“我一天都能看80多个病人,怎么会达不到这个量呢,说笑的吧,只要想找患者,就一定能达到。”

还有人表示,“半天 15 个门诊都看不到的,我想说为啥科室这么闲?为啥我门诊上午 70 个号、下午 40 个号,还是不停有人找我加号?”

以上争论不再提,但如果医生真的达不到这个量该怎么办?

笔者突然想到,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:一些医生达不到这个标准,就会花钱自己买病人,让一些没有疾病的人群去挂号,去刷指标,以此满足规定的有效单元门诊量,如果这样的话,岂不又是一件不公平的事吗?该怎么去预防呢?

目前,相关部门并没有出台什么政策去加以规范。

也有人表示很担心,这份文件能不能执行到位呢?如果到时候科研要求没有及时去除,临床上的要求又追加上来了,两个方向的事务一起挤压,又该怎么办?

这些都是问题,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以临床为导向的晋升标准是得人心的,是可以引导医生真正扎根临床、务实临床的,相信在以后的实践中,这个政策会越来越完善。

撰文 | 阿拉斯加宝

编辑 | 阿拉斯加宝

关键词:
上一篇: 下一篇:
x 广告
设施 移动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